什么是顶级HIFI音响?英国天朗音响来告诉你
HIFI音响一般指技术指标较高的音响器材,高保真音响设备通常包括音源、前级放大器(Pre-Amp)、后级放大器(Power Amp)及扬声器。
在早期数字音乐时期因为网络速率的问题,所以对于数字音乐都需要在压缩一下,这样就诞生了有损的MP3格式音乐,收到文件体积的影响,会将音乐进行一部分的削减、压缩,这样就自然对音质产生了影响。
而回放音乐则是将数字信号转变成模拟信号的过程,然后将模拟的波形信号放大后再通过耳机或者音箱回放。
什么是HIFI?
在音响界的专业人士借助于各类仪器,通过各种手段,检测出各种指标来决定器材Hi-Fi的程度。
而音响发烧友则往往通过自己的耳朵去判断器材是否达到心目中的Hi-Fi。
判别重放声音高保真 程度的高低,不仅需要有性能优良的器材和软件,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听音环境。
音响是为了欣赏音乐而设计的,尽管音响的重放声不会是真实的音乐现场再现,但一个好的高保真音响系统,它的重放声应该接近真实的音乐演奏。
不过时下有些发烧友却背离了真实的音乐,去追求所谓的音响效果,以完美的听觉感受为目的,须知那种器材在重播音乐时,往往与真实的声音相去甚远,以器材或唱片得出的靓声为标准,而没有以现场音乐为标准,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没有了乐器的真实声音标准,就无法去衡量、评价音响器材,这是科学发烧的前提。
天朗音响,还原最真实的声音
HIFI的目的就是让最后播放出来的声音现场最真实的声音,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各种感动。那么什么样的音响的重放声音才是Hi-Fi呢?让我们来了解融合了Tannoy优良传统 与现代顶尖技术 的顶级音响吧。
Tannoy源自英国,是如今最经典、最复古的顶级音响品牌。不管你是不是音响发烧友,或许你都会认识Tannoy音箱。这个从1926年创立至今的英国音响品牌,在它坚实的发展中已经走过了八十年的历程。Tannoy以原创性的同轴单元 设计理念,自1947年开发推出的第一款双同轴单体一直至今,其设计技术并未有过重大的改变,充分显示了Tannoy的传奇。
近70年前制定的天朗同轴驱动单体的基本设计原理一直保留至今,同时,多年来不断完善。
“人们认为是Decca购买了最初的6个同轴驱动单体音箱,用作录音棚的监听音箱,”
天朗家用音箱营销副总裁Tim Lount说“众所周知,天朗接着利用最初的同轴驱动单体的变型生产了全系列的家用音箱,其中许多型号使用了折叠号筒音箱的设计,能够摆放在听音室的角落里。有许多经典的型号,如Ascot, Buckingham, the GRF,Lancaster以及Windsor等等,其中有一些至今还在使用。最初的产品现在成为珍贵的收藏品 。”
的确,人们对于这些最初设计的热爱就是这么深,有几个衍生型号至今仍在使用,而且在全世界依然非常受欢迎。
与50多年前的最初设计相比,今天的‘Kingdom’系列音箱使用的材料大大改进,拥有的驱动也更加完善。虽然最初的那些音箱不具备现代音箱的分辨率和速度,但它们的音质听上去仍然是绝对令人愉悦 的,最还原真实声音的顶级HIFI音响。
Tannoy更注重顾客的体验,并且以此作为继续研发改善的基础。唯有这样,天朗Tannoy才能提供最好、最合适的产品给消费者。如果说哪一个音响是最适合放在家里提升生活感的。那么我一定会选择Tannoy音响,它低调奢华 ,而且经典。
而Tannoy推出的Kingdom Royal mkII音响,是最经典的HIFI音响。Kingdom Royal mkII融合了Tannoy优良传统与现代尖端技术,是帝国系列时隔5年的全新升级二代版。
精湛单元工艺
采用4路4分频的设计以同轴单元作为核心,增加一个超高音单元和一个低音单元来弥补高低两端的延伸,真真正正地达到全频回放的目的,标称灵敏度高达96dB,追求比Prestige系列更好的动态范围和卓越的频率响应。
豪华箱体结构
音箱方面采用了独家 Differential Material(DMT)箱体结构,由高密 HDF 板,加上桦木夹板所构成侧面、背面,再以木纹贴皮作外饰。内部则利用特殊的立体空间设计,有效减少箱内驻波。
英式声音风格
Kingdom Royal MKII真正迷人的地方在于其声音里面散发出的高贵华丽、温文尔雅的味道,总是散发出浓浓的英式风味。它的中高频部分柔美甜润,又不乏细节和透明感。同时,它并不会出现夸张的延伸和强劲的冲击感。
Kingdom Royal mkII是来自Tannoy专业技术的精髓。四年的广泛研究、尖端的技术以及广阔的设计细节,产生表现最真实以及音乐最清晰的音响。Tannoy音响始终注重用户体验,为用户提供最还原真实声音的顶级听觉体验。
购买Tannoy产品请认准大昌行货原装正品标识。
音响史上最“伟大”的爆款之一——英国Vivid Audio M1 Moya音箱
文/赖英智 新音响New Audiophile
在所有音响产品中,有二大类产品比较容易在外观上有创意突破,一是黑胶唱盘,二是音箱。但几乎无一例外,只要进行功能、材料、结构、造型上的创新,价格都不会太便宜,黑胶唱盘如此,音箱也是一样。
在音箱领域,我随便举几个例子。包括美国JBL Paragon、英国KEF Muon舞昂与Blade刀锋、意大利Sonus faber Extrema火车头、世霸创办人Franco Serblin的书架箱LIGNEA、丹麦B&O的90周年巨献BeoLab 90与Beoplay A9、瑞典SW Speakers的Magic Flute、法国Jadis Eurythmie II号角音箱、美国Magico旗舰号角音箱Ultimate、美国Wilson Audio的新Modular Monitor (WAMM)、德国Avantgarde喇叭花的Trio、德国Acapella的Triolon Excalibur……上述产品便宜的几万元,贵的几百万人民币,但不论哪一件都能让人屏住呼吸,惊呼它们是能唱歌的艺术品。
Vivid Audio的设计师Laurence Dickie将名留音响史
当然我们绝不能忘记B&W的Nautilus鹦鹉螺,因为它是仍在产的发声艺术品,也是音响史上一页活传奇,1993年问世,算算已经超过30年了,外观上却一点也没改变,反而有历久弥新之感。当年为了研发鹦鹉螺,B&W延揽了年轻音响工程师Laurence Dickie,与研发团队花了五年时间设计定案,结果多年来鹦鹉螺音箱成为发烧友的梦幻逸品。然而,鹦鹉螺音箱的技术并没有继续迭代更新,需要四套立体声后级推动也造成很多困扰,解铃还须系铃人,直到设计师Laurence Dickie重新推出Vivid Audio产品,才又往前跨进一大步。
当年B&W赋予Dickie的任务是设计出一款超越时代的音箱产品,而他真做到了,即使后来Vivid音箱造型特立独行,骨子里仍流着鹦鹉螺的基因。对Dickie有如伯乐识千里马的功臣,是B&W前总裁Robert Trunz,他后来移民到南非搞唱片公司,在那里遇到了Philip Guttentag。Philip是原来B&W代理商,正想制造音箱来卖,Robert向Philip建议不如找Laurence Dickie来设计,二人惺惺相惜一拍即合。
从最大的M1 Moya,往下的Giga系列、Kaya系列,到最小的S12书架箱,Vivid带来一个色彩缤纷的音箱世界
2002年Vivid Audio正式创立,第一个产品Oval B1与Oval K1两对中小型的书架与落地音箱则推迟至2004年上市。前面4年,Dickie设计了Oval系列的B1、K1与C1音箱,箱体是椭圆形的,好像橄榄。这种外型与一般方形音箱箱体迥异,并非Dickie爱作怪,而是他早就了解箱体造型对声音的影响。他认为最理想的音箱箱体应该是圆形,半个多世纪前RCA工程师Harry Olsen就有研究报告,不过圆形箱体很难制造,所以以橄榄形替代。
M1 Moya音箱每个单元都使用声波导管技术但巧妙的隐藏起来,音箱内部同样有隔板构成的螺旋通道,由于简化了分频器,只需一套功放就能很好推动
2008年CES展中发表了Giya G1音箱,之后几年又陆续发表了不同大小的G2、G3、G4,并不断改良更新。原本鹦鹉螺的超高、高、中音单元后面都有一根由大渐小的声波导管,正确的说应该是指数型锥管,这三根管子是外露的。而Giya同样的在三个单元后面接了三根管子,但把它们包在低音箱体里面,从背面可以看到三个大螺丝,可知三根导管固定在里面。而低音箱体的做法呢?鹦鹉螺是在低音单元后面接一条如鹦鹉螺般的长管,利用这条卷起来的长管慢慢吸收低音单元的背波。Giya改用一个酪梨型的庞大箱体,遵从由大渐小的原则,下面宽大再往上逐渐缩小,到最顶端就形成一个卷曲的圆形。这样的造型设计非常高明,一方面避免了侵犯鹦鹉螺的专利造型,另一方面利用左右侧面各一个低音单元背靠背发声,抵销低音单元本身的震动,二边的新月形低音反射孔则增加了低音的量感与向下沉潜的能力。不得不佩服Laurence Dickie的设计能力高超啊!
最早的Oval系列现在被Kaya系列取代。Kaya最大的特点是延续Giya的技术精髓,但价格更为亲近,让许多人可以更轻松的享受到Vivid Audio的声音之美。Kaya在南非祖鲁族语为“家庭”之意,希望音响与音乐能轻松融入生活之中。从旗舰Giya系列到最小的Kaya S12书架箱,外观造型固然独特,但设计全部是为了声音考量,而不只是哗众取宠。Dickie的设计哲学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消除共鸣与共振,保持最高的听觉清晰度。比如导管式高音能更有效的地吸收高音振膜后方产生的不良辐射波,利用声波导管来“纯化”声音。声波导管怎么“纯化”声音?音箱单元发声的原理是利用振膜活塞运动推动空气产生声波,但活塞运动一前一后,向前有声波,向后也有声波,向后的声波反射回来有时间差,就会影响向前发声的声造成声音不够清晰。
最引人注目的低音阵列设计,所有声波导管到最后形成四个圆形开口
Dickie设计的声波导管前宽后窄,经过仔细计算,里面填满羊毛等吸音材料,把单元向后的声波藉着物理方式消耗掉,这样背波就不会影响向前的声波,音质因此更干净通透纯化。问题来了,高频波长短,声波导管不需要太长;但频率越低波长越长,消耗背波的导管就要更长,甚至需要直径300毫米、长度3米的导管,很不切实际。所以Dickie师法自然,把低音的声波导管卷曲起来,就变成鹦鹉螺与Vivid的特殊箱体。
Vivid目前的第二代(S2)产品在高音与中音单元前加上固定式保护罩,并在单元与箱体结构上有所改良。声波导管(TTL)是Vivid Audio音箱关键重点,编号D26的26mm铝振膜高音,编号D50的50mm铝振膜中音正后方都有一个指数锥形声波导管设计,除了完全将背波消除,同时降低箱体共振,整体声音干净并有丰富细节。编号C125的125mm铝/碳纤维复合中低音,虽然也有声波导管,但波长较常无法完全吸收,所以背波会透过箱体结构向上方经由顶部弧度转圈后引导至箱体下方后侧的两个反射孔排出,以产生更丰富更深沉的低频。
位于箱体下方的两个低音单元分别位于左右,由于低音单元能量较大,反作用力增加,Vivid让两只低音单元背靠背以push-push方式做出同相运动,以抵销彼此的反作用力,包含背波与机械振动,维持音箱主体的稳定。从最大Giya系列的G1S,到Kaya系列最小的书架箱S12,所有Vivid产品都能营造非常大的场面,填充空间的能力相当不同,特别的干净、清晰、有细节,箱体的振动几乎听不出来。
钻石版D26高音单元,振膜曲线并非完整半圆,透过有限元素分析研究使振膜表面曲度与一条绳子自然垂挂于两点之间的曲度相同,借以提高分裂失真的频率上限,振膜周围加上一圈碳纤维后,分裂上限又提高8度音程
由于结构上的与众不同,Vivid Audio使用的单元全部是自行设计研发,从振膜曲线角度、磁铁、框架都有独特理念,全部都有自己的独特技术。总裁Philip Guttentag说,他们的高音单元振膜曲线以自然为师,参考电线杆间电线自然垂下的角度。D26高音单元使用26mm球型阳极处理铝金属振膜,透过有限元分析(FEA)研究决定曲线,由于不是传统的半圆型,无法用丝膜等材料制作。铝金属振膜质量轻,刚性高,但因为金属谐振点较低容易造成所谓听感上的金属味。一般的做法是加上阻尼材料以消除金属谐振,设计者Dickie认为最好办法就是减少盆分裂发生。
D50中音单元同样使用气相沉积方式制作的钻石振膜
首先,他在高音振膜边缘加装一个碳纤维环,强化高音振膜的刚性,实测可降低12kHz~22kHz间响应突起。再来,特殊的曲线能让盆分裂发生频率提高一个八度音程达到44kHz以上,远离人耳听觉范围之外,厂家把这项技术称为CDP,这让全部使用金属振膜单元的Vivid Audio音箱丝毫没有“金属味”听感,原厂将此技术同样使用在50mm的D50球型中音单元上,它能完美还原880Hz-4kHz之间重要中频部分,电脑设计的抛物曲线一次分割振动频率位于遥远的20kHz,所以几乎不可能听到其失真。
Vivid的单元磁路系统采用创新Super Flux Magnet(SFM)结构。因为锥形声波导管设计的磁路系统必须具有较大中心孔径,SFM透过环状钕磁铁让D26的峰值磁通量达到2.5T(普通高音单元的两倍),效率达到96dB。为了使磁通量最大化,单元音圈和磁极之间的间隙必须尽可能地狭窄(0.33mm)。液磁冷却被公认为是一种稳定音圈温度的有效方法,由于D26磁通量太高,甚至能将磁粉从磁悬液中剥离出来,所以Vivid还与美国Ferrotec联合开发了一种能经受住D26内极端环境考验的磁液,为求完美不计成本。
改良的4英寸C100SCu中高音单元,使用新的高能钕铁硼磁铁,并加上高纯度铜屏蔽
此外,当音圈套筒像气缸活塞一样在磁隙上下移动时,空气会被压缩产生阻力并阻碍运动,尤其是低音单元。采用短音圈长磁隙设计的C125中低音与C225低音单元,一开始就是为了减少对背波反射进行阻挡而设计的。传统单元的盆架都是做成一个锥盆的形状,然后在中央打孔将声音释放出来,但这会产生共振。Vivid Audio的做法是在音圈框架开孔。多孔结构可以将共振移出频率范围,还巧妙消除了空气噪音。铸铝盆架的12根片状支柱宽度仅为3mm,总面积仅为振膜面积的10%,在声学上几乎可无视。盆架支柱宽度虽小但深度却很大,抛物线式外形使它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散热功效,散热效能几乎增加了三倍,减少了功率压缩。
M1 Moya音箱把中低音单元升级为C175,一次用上2只,而且只负责100Hz-350Hz的中低频率
至于Vivid Audio全无平行面,弧形曲线箱体的设计其来有自,前面提到1950年代RCA的工程师Harry F. Olson博士,他的研究致力减少传统方型音箱前障板的绕射问题,以得到更线性的响应频率。在箱体材料上,因为特殊曲线和几乎不共振的表现,让人以为Vivid可能采用树脂等化合物,而厂方公布的资料显示,Vivid Audio是以轻木(balsa)与玻璃纤维结合的三明治结构箱体,底部为碳纤维材料,所以旗舰G1S重量才70公斤左右。Vivid Audio认为音箱箱体需要的是有如飞机般的材料,又轻又坚固,结构物理设计才是重点,所以他们以三明治结构设计出极高刚性、极高韧性的箱体。箱体中再以栅栏状的支撑架进行补强,不同系列的内部支撑有别,播放音乐时用手触摸箱体,几乎感觉不到任何震动。
8只C225-100H低音单元分列M1 Moya音箱左右,每一只都能够承受800W的音乐功率
说了这么多Vivid音箱的优点,而且Laurence Dickie还是扬声器设计史上最闪亮的明星之一,但一个产品能否爆红,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缺一不可。20年前发烧友的审美观还是比较保守的,当时意大利势霸Sonus Faber以原木打造,以提琴为设计理念的音箱大行其道,他们更适合亚洲消费者的口味。我在上海访问过Vivid Audio的总裁Philip Guttentag,也欣赏过当年的旗舰产品K1音箱,无论从设计理念,制造工艺到声音效果无一不善,甚至价格都不算太贵,但这个品牌就是难以得到发烧友青睐。20年来我们经历过CD光盘的没落,数播与串流音乐的出现与发展,Hi-Res的DXD与DSD音乐资源普及,低价时尚蓝牙音响大行其道,耳机与便携式音响的野蛮生长等等变化,对音响效果的追求,对艺术审美的标准同时跟着改变。
二侧低音单元背靠背结合在一起,完全消除反作用力解决振动问题
2021年汕头泽森音响接手Vivid Audio的中国区总代理,他们如鸭子划水般不断前行,如今市场份额已经占到Vivid Audio年销售额的1/3以上,成为Vivid全球最大的代理商。泽森音响表示,Vivid的很多客户并非传统发烧友,而是高收入的新兴白领。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这些年交付了不少高端豪宅,而北欧风是非常受欢迎的一种装修风格,一般会以纯白、深灰为装修基调。北欧装修风格简单来说就是比较冷感,这时候加入色彩鲜艳的音响器材作为衬托装饰,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Vivid Audio提供的Blu Corsa宝蓝、穆杰罗红红、托斯卡纳绿、法拉利黄、法拉利高光紫、时光竞速橙 等汽车烤漆音箱,妥妥的成了视觉焦点。
Vivid Audio的箱体都用玻纤维等复合材料制作,曲线独特没有平行面,加上复杂的内部支撑来强化箱体,让震动无从发生
在全球大疫情过后,Laurence Dickie将多年累积的经验,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总结,三月在中国首发他的终极爆款设计M1 Moya音箱。一方面作为Vivid Audio的20岁生日贺礼,二方面宣告这是50年来音响进化史上最大的突破与创举,第三则是向Vivid全球最大的代理商泽森音响致敬。Moya这个字起源于希腊和西班牙,意思是“伟大”或“卓越”,Dickie很有雄心壮志,让这对体型大硕大,五分频设计,每只音箱共搭载13只单元的巨无霸音箱名留青史。从正面看,M1 Moya音箱为四分频结构,音箱左右二侧分别有4只朝外发声的低音单元,虽然造型与其他Vivid迥然回异,但依然维持没有平行面的全弧形结构。尤其是侧面的低音声波导管,很多角度看起来都象是飞机的喷射引擎,圆锥状的进气口在单元后侧,然后逐渐往后收窄,最后到音箱背面形成四个圆形的排气口。如果不是透过现代的新材料,传统木材、金属都很难完成这种新奇曲线加工。
Dickie简单解释为什么要把音箱设计成如此形状。我们听到的声音多半来自喇叭单元的振膜,当振膜活塞往复动作时推动空气,声能以压力波的形式穿透空气,而高或中音单元产生的压力波是半球形的。传统的方形箱体结构中,球形波是有界的,它通过箱体表面到达边缘,然后突然落入无边无际的空气或聆听空间中。长期研究表明,从声学角度来看,这几乎与声波撞击墙壁或其他坚硬表面类似,会产生一种“负回声”效应。尽管有些声音会从喇叭单元直接传到耳朵,但途中受到箱体尖锐边角反弹(也就是常说的绕射),这种干扰会产生不规则的离轴响应,增加声音的染色。
低音单元旁微笑状的开口称为RCP,透过与低音单元一样的对称布局,消除箱体对气流进出带来气压改变的反作用力
Vivid设计的光滑的曲面,可以有效消除这种绕射干扰,以及声音从单一点突然掉入聆听空间的效应。结果我们获得没有干扰,离轴响应平稳,以及透明、无染色的声音表现。M1 Moya音箱延续光滑曲线箱体设计,但更巨大、更复杂、更不相同。例如低音单元的主要挑战在于如何线性大幅运动,产生足够的空气流动。M1 Moya音箱为了增强低频,把音乐基础与声音底盘毫无保留重现,一方面增加了低音单元数量。二方面重新设计了低音箱室。传统的方形扬声器,开口只有一个方向,然后必须透过很多阻尼吸音材料减少单元的背波。Vivid的新设计完全不同,内部和外部的空气可以流通,背后的开口以圆弧状展开,消除了硬边缘引起的湍流噪音。低音单元后面仍是声波导管设计,这个指数锥形管的截止频率为开口调谐的4倍,不需要填满吸音材料(会减少活生感与细节),就可以很好的消除背波与降低箱体的共振,同时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
Vivid的总裁Philip Guttentag曾说,他们不是那种不计成本追求天价产品的公司,反而耗费巨大努力,用特殊材料去达至每个元件的最佳性能,因此在Vivid音箱上找不到任何标准零件,每一个元件都是特别制造的,M1 Moya音箱尤其如此。过去Vivid不太认可所谓的钻石振膜高音,因为它们的D26铝膜高音采用独特CDP技术,不但拥有接近碳纤维的刚性,师法自然的悬挂曲线形状获得优异频率响应,而且重量比钻石高音更灵活。目前几种钻石高音单元,为了得到稳定坚固的金刚石振膜,其沉积层往往厚达100微米,导致移动质量变成铝的三倍,直接副作用就是效率降低约10dB!换句话说,播放同等声压的高音讯号,Vivid的铝膜高音只需钻石高音的1/10功率,带来更轻松愉悦的听感。
随着科技进步,M1 Moya音箱迎来了Vivid的第一只D26钻石高音与D50钻石中音!总裁Philip说他们从未停止过实验新材料和涂层,希望将现有高音单元的性能提升到更高水平,最终他们发现用气相沉积方式,在原有铝膜上进行涂层,可以达到与结晶金刚石几乎相同的质量与效果,Vivid称为DLC技术。所谓气相沉积技术是利用气相中发生的物理、化学过程来改变表面成分,形成具有特殊性能(例如超硬耐磨层)的金属或化合物涂层的新技术。通常是在器件表面覆盖厚度约0.5-10μm的一层过渡族元素(钛、钒、铬、锆、钼、钽、铌及铪)与碳、氮、氧和硼的化合物。Vivid解释改用新方法制作的钻石高音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刚性,更重要是为了增强阻尼并进一步抑制共振。
另一个巨大的突破是超高音与高音单元使用的钕铁硼磁铁。钕铁硼磁铁的磁能积以兆高斯奥斯特(MGOe)为单位,1MGOe(cgs单位)等于7958kJ/m3(SI单位)。过去Vivid使用的钕铁硼磁铁是标准的35 MGOe,实验室中磁能积的理论最大值可到64 MGOe,但短时间内无法实用化,目前量产品的最高值为52 MGOe,Vivid就采用了这种罕见的新材料。直接带来的好处,是喇叭单元的总输出增加了2dB,对Hi-End音响来说这至关重要,意味着M1 Moya音箱可以有更好的动态余裕,更灵敏的瞬态爆发,以及更好的保留生动音乐表情。原来的D26高音单元有96dB/W功率电平,钻石版D26高音单元显然是如虎添翼。使用DLC技术处理的钻石振膜看起来是黑色的,但Vivid认为它像给本来就精致的百合增添了一抹金色!
在M1 Moya音箱前障板占据舞台中心的是C100SCu中高音单元,我们在Giya G4上看过它(称为C100s,直径100mm)。这只单元负责女高音或小提琴的大部分频谱,必须要有丰沛的能量营造饱满的中频效果,它在Kaya系列上甚至负责更低频率,证明4英寸小单元的会唱歌!M1 Moya音箱也把这只中音单元升级为C100SCu,使用新的高能钕铁硼磁铁,并加上高纯度铜屏蔽,以锁定磁通量并比免对高音产生影响,所以编号后缀了Cu(铜)。同时在音盆组件中增加三个碳纤维环,可有效上移盆分裂失真频率,稳定表现出C6女高音的演唱。男高音的High C指的是C5,而女高音的High C指的是C6,一些歌唱家表现C6高音时要嘛是假音,要嘛是冲一下就跑,莫札特的歌剧《魔笛》中夜之后的花腔甚至可达到E6高音,能稳定轻松不压抑的表现出来才是好音箱。
在Vivid旗舰G1S上使用的中低音称为C125-75s,具有125 mm直径的铝/碳纤维三明治振膜与75 mm大音圈。M1 Moya音箱把中低音单元升级为C175,这只单元在Giya G2上是作为低音单元使用,M1 Moya音箱一次用上2只C175,而且只负责100Hz-350Hz的中低频率。
为什么如此重视音乐的最低一个八度音?我们平日所听到原音乐器的基音主要集中在中低频 (60Hz-250Hz) 及中频 (260Hz-2000Hz),除了长笛、短笛、竖琴、管风琴 及 钢琴等乐器,大部份乐器的基音均不会超越 4000 Hz,超过4000Hz均是由这些基音衍生的第一次或第二次的泛音。以发烧友最常听的音乐来说,标准88键的钢琴最低音25Hz,最高音16.5kHz;小提琴基音为200Hz-1250Hz,泛音直上 16kHz;男声基音频率是100Hz-950Hz,泛音直上8000Hz;女声的基音频率是250Hz-1050Hz,泛音直上8000Hz。由此可见基音非常重要,能把乐器与人声的基音完整重现,听起来就极其逼真写实。当然M1 Moya音箱的2只C175中低音单元也用上声波导管结构,两个指数锥形管延伸至背后,完全消除背波干扰与寄生共振,带来非常精确的瞬态反应与真实效果。
在M1 Moya音箱上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低音阵列,8只C225-100H低音单元分列左右,每一只都能够承受800W的音乐功率。与所有Vivid喇叭单元一样,C225低音使用径向极化磁铁结构,由于Vivid喇叭单元后面有TTL声波导管结构,为了配合导管中央必须留有够大、足以导出背波的孔洞,磁铁必须做成像甜甜圈的形状,C225就用了12个45mm长的高能稀土磁铁,装在11公斤重的高纯度钢块中,扁平铜音圈耐温超过300°C,能够承受极高的功率长期工作。每对 C225-100H低音水平相对排列,透过坚固的钢拉杆将低音单元背靠背结合在一起,完全消除反作用力解决振动问题。Vivid在M1两侧的9英寸低音单元旁,设计了一个微笑状的开口,称为RCP,透过与低音单元一样的对称布局,消除箱体对气流进出带来气压改变的反作用力。
有这种特殊结构,所以M1 Moya音箱不需要坦克级的箱体,整个造型均采用三明治材料配置,里面再加上大量复合材料支撑,别忘了矩阵Matrix结构就是设计师Dickie的妙招,所以巨大的M1 Moya音箱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刚性。单元都是自家设计开发,M1 Moya音箱因此可以用简单的,低阶的分频线路实现声音的完美连贯。8只9英寸低音负责100Hz以下的极低频,独一无二的设计让它的低音听起来又饱满又丰润,如果你喜欢厚重一点,有真正下潜的极低频,M1 Moya音箱绝对可以满足你的胃口。不过,Vivid的低音虽然丰腴饱满,却没有咄咄逼人的压迫感,朝两侧发声能推动足够的空气量,表现管风琴的最低音卷动裤管,表现军大鼓的动态声震屋瓦,但其手法却是柔和的,并非直接强击的。饱满丰富的低音,更可向上以八度泛音方式影响中、高频的表现,让整体声音清晰通透又很温暖舒适。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对立体声音响来说,英国Vivid Audio M1 Moya音箱的出现,让我们见证一个新的“伟大”时代降临。五分频13单元的超级制作,每个单元都用上TTL声波导管结构,箱体曲线出众没有平行面,完全自制的单元,尤其是Vivid第一次使用的钻石高与中音,让这对音箱极度通透没有音染却又优雅美丽悦耳。这不但是设计师Laurence Dickie的梦想,同样是所有发烧友的终极梦想。
历史年表
1960年
Laurence Dickie于1960年出生在英格兰,母亲是法国人(外语老师),父亲是苏格兰人(数学老师),他在德比郡(Derbyshire)度过了童年,这是英国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位于早期工业革命中心。
1966年
Clairtone G2结合时尚设计和先进的声学技术,无缝地融合了现代材料,推出奇特的球形扬声器,可360度旋转,在房间任何角落都能获得最佳的声音。
1969年
森海塞尔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开放式耳机,HD 414的销量超过了1000万部,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耳机。
1971年
B&W展示了70 Continental音箱,成为音箱美学设计的新标竿。同时丹麦Bang & Olufsen也发布了具有无比创意的Beogram 4000黑胶唱盘。
1972年
Techanics SL-1200直驱黑胶唱盘推出,1979年推出MK2改进版,成为一代经典产品。
1974年
Dickie用父亲的Vitavox全频单元制作了第一个音箱。B&W推出三单元的DM7箱,有专门设计的喇叭单元,其重点是质量而不是成本。
1979年
索尼发布了随身听,这是一款时尚的便携式设备,集成了飞利浦的卡式磁带和Nathaniel Baldwin的耳机,成为音响史上的划时代产品。
1980年
令人兴奋的日子!Dickie在暑假期间用KEF喇叭单元制作了传输线式箱。同年B&W推出经典的801音箱。
1982年
更进一步把KEF的传输线音箱改为主动版本。索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光盘播放机CDP-101,售价为674美元,每张CD的售价约为15美元,最初CD机被视为奢侈品。
1985年
B&W Active 1音箱推出,搭载Dickie设计的MOSFET放大模块。
1986年
B&W决定生产基于MOSFET放大模块的单声道放大器MPA1,输出功率125瓦放大器,另有桥接输出800瓦的MPA 810,Richard Shenfield负责的外观设计堪称典范。
1988年
矩阵Matrix结构的概念大获成功,第一代801监听音箱也改为Matrix 801。
1990年
Dickie意识到音箱结构仍有改进空间,他开发了一种使用背负载号角的技术
1992年
从鹦鹉螺贝壳得到灵感,Nautilus(鹦鹉螺)QB&W成立25周年时及时完成,最终决定投入生产。延续Nautilus音箱的经验,同时推出了造型小巧新奇的Blueroom系列扬声器。
1993年
最终版本的鹦鹉螺音箱在卢森堡展会中推出
1995年
在B&W前总裁Robert Trunz的支持下,Dickie开始研究各种异想天开的喇叭单元。
1996年
Dickie设计了一个低音炮PV1D,把两个鹦鹉螺的低音单元装在一个桶状外壳中。
1998年
Dickie设计了一个小型圆形主动扬声器,低音和中高音各有独立箱室。
2001年
B&W前总裁Robert Trun搬到了南非,以方便进行唱片制作,他把原来B&W代理商Philip Guttentag介绍给Dickie,二人一拍即合开始合作。
2002年
Vivid Audio正式成立,意为生动的声音。
2003年
Vivid的第一个产品B1开始成形,搭配的S1低音炮原计划在B1发布时推出,但由于当时缺乏足够强大的D类放大器而被搁置,C225低音单元却被证明是成功设计
2004年
Vivid的B1、K1和C1音箱在南非约翰尼斯堡正式推出。
2006年
V1和V1.5分别作为家庭影院环绕声扬声器推出。
2007年
Giya系列音箱推出,以南非传统的祖鲁舞来命名。
2010年
在美国CES展会上推出G2音箱。
2012年
同样在CES展会上发布了G3音箱。
2013年
设计Giya家族中最小的成员G4,与它的较大的兄弟不同,G4需要新的长冲程低音单元和一个100毫米中音单元。
2014年
庆祝Vivid十周年推出B1音箱。
2015年
推出G1 Spirit旗舰音箱,比G2有更好的低音表现,这需要一个更大的低音磁铁,并且意味着箱体要重新设计。
2017年
由于市场需要较小型的音箱,Kaya系列推出,价格更亲民,外观由Matt Longbottom (伦敦)及Christoph Hermann (维也纳)共同设计。
2018年
K45和K90在德国慕尼黑音响展会上推出。
2019年
S12书架箱的设计开始了,过去用于Giya的技术无法复制,箱体材料必须从新开发,最终使用硅酮模具和射出成型的新方法制作。
2020年
新冠肺炎大流行使世界陷入停滞,尽管如此S12的生产仍取得进展,此时C35的设计工作也开始了。
2021年
在国际旅行封闭近一年之后,Dickie再次前往南非,返回英国后却被隔离,但时间没有浪费。Moya M1的第一批设计草图完成了。
2024年
英国Vivid Audio M1 Moya音箱
总代理:泽森音响(0754)87124153
售 价:¥3800000元(可定制配色)
——END ——
相关问答
英国贵族音箱哪款好?
既然选择了英国箱,我简单的把我心目中品牌说一下:天朗(TANNOY);宝华(B&W);金驰(WilsonBenesch);ATC;PMC;KEF;雨后初晴(Harbeth);贵族(PROA...
英国音箱十大排名?
1.BowersWilkins鲍尔斯威尔金斯于1966年在英国创立,是世界顶级音响品牌。该品牌的每一款产品都有极其严格的生产要求,只为顾客体验身临其境的听觉盛宴。2.A...
世界顶级音响十大名牌排名榜
[最佳回答]2、世界顶级音响十大名牌是:MBL、Dynaudio丹拿、Dali达尼、Sonus?Faber世霸、乐林、?Jadis、Zingali号令、麦景图MCINTOSH、Burmester柏林之声、JBL....
英国音箱有哪些品牌是比较好的啊?_齐家装修问答
好像没有;国际名牌音响设备厂家大全AGFA德国阿克法公司,阿克法牌AIWA日本,爱华牌AKG奥地利电声公司,爱科技牌ALESIS美国阿莱西斯AMCRON美国,...
英国之宝的音响是什么级别的?
英国之宝的音响可以被认为是高端市场的顶级产品。这个品牌生产的音箱和声音设备都采用了最高质量的材料和工艺,以确保最纯净和精确的声音。该品牌以其独特的声...
英国录音大师音响怎么样?
英国录音大师音响是一款高品质的音响设备,具备卓越的声音表现和精致的设计细节。该音响采用高端材料打造,具有音质均衡、音色自然、音乐细节清晰等特点,能够为...
德国音箱和英国音箱哪个更好?
德国音箱更好。德国音箱VT系列有VT-06LA、VT-08LA、VT-10LA、VT-12/3LA四个全频线性阵列及VT-06BASS、VT-08BASS、VT-18SUB、VT-218等超低音箱组...
英国四大音响品牌?
天朗音响创立于1926年英国,是世界顶级的音响品牌之一,主要提供商业安装和演出音频领域的音响,凭借着绝佳的音质而享誉全...这个英国四大音响品牌有:天朗音响...
英国贝达诗音箱怎么样?
英国贝达诗音响非常好用,产地是英国的港口城市南安普顿。贝达诗DA800采用全铝合金拉丝面板和实心铝制旋扭,DAC模式具备同轴光纤USB输入,支持S/FDIF16bit-24bi...
英国kae音响和罗兰哪个好?
英国kae音响好。Kae音箱是一个中端档次的产品,质量还可以,市场知名度也不错,口碑也可以,价格不是很贵,性价比挺高的。KAE是一家起步于一直专注于扬声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