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发烧的年代——十年前的几款国产经典音箱
作者:水上音乐
那是一个发烧的年代!
十多年前,没有MP3,没有网络音乐,磁带、CD/VCD/DVD占据娱乐市场的大半边天,从八十年代起,就有这么一群为挚爱而追求的人群出现-----发烧友。现今“摄影发烧友”“汽车发烧友”等名词,其实真正的来源是“音响发烧友”。它真正的乐趣是在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从充满乐趣的器材发烧到文化层次的升华,当然不乏走火入魔的,比花上几千甚至上万升级线材的,什么唱片放在冰箱里冷冻以后效果更好的,什么音箱上压上某种石头可以提升音质等等,不一而足。而到了现在,智能手机逐渐普及,网络文化盛行,从MP3到现在各种格式的音乐文件如WAV、APE、FLC等无损音乐的出现,承载高保真音乐的CD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受到挤压,别说是发烧,就连听CD的人也越来越少。甚至连有些新款汽车已经取消了CD机。当然也有这么一部分人,依然秉持这样的信理念,不离不弃,始终对音质毫不妥协,我虽然没有如此执着,所以我一直坚持在家里用音响欣赏音乐,不只是因为家里有几套音响系统不用可惜,而是沉醉于高保真音响系统对于声音的解析度、营造的空间感,气场感,更重要的,那是一个年代暖暖的回忆,更多的是一种情怀,承载着对过去那些经典音乐的记忆,这些都是MP3、网络音乐取代不了的。
自从上张大妈以来,大多情况都是在海淘,我从不否认对进口商品的喜爱,但是在音响方面,家里的音响设备基本都是国产设备,毫不夸张地说,十年前的国产家电行业,与其他行业比,音响产品在品质方面与进口产品差距最小的,因为在那个年代无论音响生产厂家还是音响店的老板,他们大多自己是音响发烧友,从未停止对音质孜孜不倦的追求,他们都是真正用心做自己的产品,狂热追求音响技术与艺术的最高境界,虽然跟外国产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做到的最好了。感谢当年那些用心做音响产品的厂家, 我至今还能得以有幸继续使用十多年前的产品。
一、惠普公司生产的维真5号SE收藏版,购于2004年,价格记得是11000元
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惠普"小旋风"音箱以其精良的制作工艺和纯正的音色叱咤音响界,在发烧友中拥有良好的口碑。这款维真5号SE收藏版,采用丹麦VIFA单元,美国进口樱桃木实木箱体,比超值版(密度板帖木皮)贵3000元,出于对实木的喜爱,还是买的收藏版。
维真5号高大威猛,每只重达33公斤,当时在国产音箱里也算是巨无霸。至今依然放在我的客厅里作为“镇厅之宝”
维真5号适合欣赏大动态的音乐作品如交响乐、大型弦乐协奏曲等,低音饱满通透而富有弹性,VIFA的高音单元令高音十分清晰,声场定位十分准确,整个音箱无论外形还是声音给人的感觉大气恢弘。小动态下声音也表现十分良好,这是我最钟爱的音箱之一。唯一不足就是低音下沉还不够,有机会把低音单元换成Seas(西亚士)的,可能表现更好。有人说维真5号刻意模仿意大利世霸(Sonus Faber)的音色,个人觉得确实有这么一点味道。但是还有差距。
如今这款产品在惠普的官方旗舰店还有售,现在的新款是维真5号PRO收藏版,当然价格也翻了一番。一款产品能坚持做十多年,说明这家企业对自己产品的自信和专注。值得尊敬,这是官网上的照片
音箱维真五号虽然是大箱子,但是灵敏度高,很容易推,我搭配的是国产钟神的小旗舰功放,当年花了2万多将之搬回家,为我服务了10多年,也算是超值了。
维真五号PRO收藏版
钟神小旗舰为双单声道全平衡电路设计,后级每只重25公斤,加上前级全部有70多公斤。就音质的提升来说,这个价格似乎贵了一点,但喜欢它的外观。特别是后级面板那幽幽的蓝光,整个高大上的感觉,晚上听音乐特别令人遐思。用了10多年,出过一次小问题,寄回厂家修理,花了几十块钱,售后令人称道。现在厂家还再生产此款产品,可见还是有它的市场。
钟神小旗舰
二、天音乐师2号
估计没有多少人听说过这个品牌的音箱,当年由福建天音音响公司生产,天音系列由1、2、3、4、5号组成,音质最好的是2号落地箱,选用质地坚硬的樱桃木作为箱体,钢琴烤漆外表,精雕细琢的手工工艺,整个外形呈圆弧形“前宽后窄阶梯式”箱体结构,不同于传统长方形的音箱,据说这样能更好的消除驻波的影响。单元布局为哑铃式,单元采用挪威SEAS的顶级产品,正面的琴弦面罩模仿意大利世霸(Sonus Faber)的某款音箱。整个箱体就像一尊高雅的艺术品。当年昆明正大电子城一家音响店关门歇业清仓处理,不到4千块人民币搬回家,现在想想真是超值,我认为就做工的细节来说,超过维真5号,其价值应该不会比维真5号差太多,可惜品牌名气不大,知道的人不多,这家厂做了几年的音响后就关门了。
从声音来说,我更喜欢它的高音和中频,由于低音单元的限制,低频下潜不如维真5,但是人声和弦乐和维真比难分伯仲,我甚至觉得音乐味更足,播放人声和弦乐十分甜美的感觉,这套组合放卧室里听,卧室也HIFI,哈哈
现在这对音箱已在市面上销声匿迹,甚至连百度也找不到什么内容。
与之配套的是当年音响界大名鼎鼎的新德克XA6800SE,国产一代名机,发烧甲类功放,被称为最接近胆机的纯甲类功放。拆开看过,用的大多是补品级的猛料,可谓货真价实,04年花了2400大洋买的,新德克的机器做工、质量没得说,该功放声音温暖,音乐的质感与解析力很不错,和天音乐师搭配相得益彰。用了10多年,一点问题没有。缺点就是耗电,发热大,冬天正好当电热器用,哈哈
现在这家厂还在生产这个型号的改进款,也是一家十多年来坚持做音响的企业
新德克XA6800
第三对音箱为英国的城堡(CATLE)RICHMOND 3“列治文”书架箱,这也是为唯一的进口音箱,据说这箱子的命名是来自一座英国的古老的城堡的名字。“列治文”是在其系列音箱中最低的一个型号,但也是城堡最小型也是最有人气的一款小型书架箱,自2000年诞生起便屡获好评。被称为“平民王子”。
两路两单元的设计,一个130毫米的编织碳纤维中低音单元,这个单元采用了四层式的线圈绕制方法而且质量极轻,使整个单元达到一个高刚性质量轻承载功率大的目的。另外他还使用了一个19毫米的高音单元和一个用极品级部件组成的分音器。箱体是采用15毫米的中密度纤维板构成。
虽然这是一对低价位(4000元左右)的喇叭看其用料和造工都是毫不含糊!
这对小箱子内在潜质惊人,当初搬家的时候我曾经临时和钟神小旗舰搭配过一段时间,中高音十分清晰并且有着不错的质感。特别是在表现交响乐的时候,爆起来也是有模有样,远非一般小书架箱可比拟,与维真5等大的箱子相比,也只是输在低频的量感和力度上。尤其擅长表现人声、弦乐, 女声很毒,我称为“女声专用音箱” 。目前该款音箱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仅能在某宝上找到二手商品。
低音单元在上、高音单元偏轴线设计是城堡的一贯传统,为配合这种造型,音箱网罩也做成了弧状斜边的三角形,视觉感受颇为生动。现在这对箱子摆在书房的书柜里,当初设计书柜的时候专门给它设计了一个位置,但是由于空间狭小,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水准。
目前与之搭配的是柴尔(ZELL)ZD120,柴尔ZD-120 演奏家“ 荣获第六届国产音响展“专家组一致好评”称号 ”。它是音乐名家系列功放中的其中一员,我个人对它评价是,推力大,不像XA6800比较挑音箱,但是声音偏冷艳,典型的晶体管放大器,有点像日系功放。目前让柴尔推城堡确实有点屈尊,拉郎配的感觉,完全不同的风格强扭在一起,现在只能暂时委屈它一下,待以后有机会,给城堡好好找个婆家。 有人说柴尔更适合推维真5号,不过,目前有钟神功放在,暂时还没有它的位置。
这几款国产音箱(包括功放)这十多年来一直陪伴着我,这当中也用过一些其他品牌的音箱,比如天朗的同轴707、意力音箱等,最后剩下的就这三对音箱。一直习惯用音箱欣赏音乐,一杯茶,二方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唠家常,品茗听曲悠然自得,至于MP3、音乐播放器等现代网络时代的产品,对我来说只是旅途中才需要的。当然,国产音响器材和国外产品比差距还是不小,比如音箱方面,至今还记得那些如雷贯耳的品牌如意大利的世霸、英国的天朗/TANNOY、乐爵士/Roger、B&W/鹦鹉螺系列等,功放方面有音乐传真、,MBL/柏林之声、Accuphase/金嗓子等HI-END级的器材等,但就价格来说,国产音响器材已经是相当超值了,你要玩到HI-END这级别,一套音响器材的价格甚至可以超过一辆奔驰宝马豪车,这已经超出一般人能考虑的范围。好啦不写了,我要去客厅欣赏张学友的经典老歌《吻别》90年代买的唱片,现在还会偶尔拿出来放一放 。
三十年前的音响回忆
文/李宇凡 新音响New Audiophile
音响回忆
序
2023年国庆节闲暇无事,我便在家中收拾一下资料,不期然发现一份写于1993年的旧作,题目就叫《广州发烧友成长之路》,篇幅有8000多字。当时写作意图是想描述一下广州的发烧环境及渊源。写好后我把文章寄给当时刚创刊不久的《音响世界》杂志社,不久之后就收到主编的电话约我到杂志社谈谈。当我满心欢喜赶到杂志社后收到的却是退稿的消息,主编搓着手略有歉意地说:文章写得不错,但篇幅太长,不适宜在杂志发表,希望不要泄气,以后多给杂志社供稿云云……当时我年轻,也没多想什么,默默收起稿件就走了。
过了好些年,我和一位前辈聊起此事,前辈笑了——“你文中并没有提到《音响世界》,文章写得再好,以《音响世界》当时的地位,它又怎么可能做替他人作嫁衣的事情呢?”我细想一下果然如此——文章提到了《无线电与电视》、《信息时报》Hi-Fi版、广东电台音乐台《音响世界》、甚至是香港《音响世界》杂志,唯独就是没提大陆这家《音响世界》。其实这也不怪我,谁让它当时刚刚成立呢,我也无法预测到它日后也曾“洛阳纸贵”呀……
这次我以这篇旧作为素材再写新篇,原因无它,只为还原三十多年前那段美好岁月中,在有“国内音响策源地”之称的广州所发生的一些趣事。
花絮
八十年代的广州,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物质条件较为丰富,也容易受到港台的影响。在音响产品方面,较高档次的进口收录机已经开始取代国内家庭常见的收音机,像三洋、康艺、日立、夏普等都是当时热门的牌子。记得1980年的夏天去叔父家做客,我赫然发现他家摆了一个我从未见过的新玩意,堂兄见我好奇便按下一个键,那玩意随即传来“十个女仔,九个认细”的歌声,婶母闻声忙赶过来关了机,说不要教坏了弟弟……
媒体
到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广州市中心的北京路、中山五路和六路、人民南路一带已有不少音响店了,连路边的书摊都要摆上几本《音响技术》、《无线电与电视》壮壮门面。这里要补充一句的是,虽然广州在发烧器材上有优势,但上海的《无线电与电视》杂志却是开了内地音响文化普及的先河。早在八十年代初,李宝善、田寿宇、马宁等前辈就在该刊撰写音响知识、器材制作、唱片欣赏等方面的文章,我也是通过《无线电与电视》与发烧音响结缘。
《无线电与电视》更是在1986年与香港《音响技术》合作,举办了大陆首场大型音响器材欣赏会,当时所用的器材包括:JVC XL-V200 BCD机、Nakamichi 670 ZX卡式录音座、OTARI MX-5050 BII开盘机、JVC RX-500B前级放大器(该机为合并机,当时只用其前级部分)、YAMAHA PC 2002M功率放大器、EV Sentry 500音箱、JVC Zero 50FX音箱。而广州第一场Hi-Fi演示会是在1988年,由香港音响界名人陈浩才先生主持,门票价格为8元。
真正掀起广州音响热潮的是一张小小的报纸——《信息时报》Hi-Fi版。这个专版创办时每星期天出一次,由编辑周道先生和几位发烧圈中的老大哥系统地介绍音响器材、音响知识以及软件欣赏。各种文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开始为广州人撩起发烧音响那神奇的面纱,而通过“土炮大赛”等系列活动使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1992年是《信息时报》Hi-Fi版迈向新纪元的一年。这年Hi-Fi版不仅在上海等地成立分印点,而且还在《信息时报》众多专版中首出彩色版,逐步成为国内音响文化推广的核心。
1991年1月23日广东电台音乐台成立。建台之前,周道先生和电台的谭天玄先生从《信息时报》Hi-Fi版的成功获得灵感——“何不在电台也办个音响节目?”这在当时内地电台中是开创先河的,从此广州发烧友从以往杂志、报纸的纯文字欣赏上升为与节目主持人的声音以及音乐播放的实时接触,其巨大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至于由此引发的至今影响力仍是非凡的“白天鹅”音响展、“东方宾馆”音响展乃是后话,有机会再细聊。广东电台音乐台《音响世界》逢周日上午十点开播(曾短期在周六晚加播一次)。第一期节目的内容因年代久远我已记忆模糊,大致记得在《查拉图斯如是说》的开场音乐后,周道、谭天玄两位节目主持人介绍了播放系统,随后来了一首赵传的《我是一只小小鸟》……该节目成为广州乃至珠三角发烧友们重要的精神粮食,每逢周日十点他们就会守在收音机前焦急地等待节目的开播,宁愿忍受长达10分钟的广告也不愿意晚一分钟开机,生怕因广告的变动而漏听了些许精彩的开场白。
音响展
此后,《信息时报》Hi-Fi版和音乐台联手举办了一系列音响推广活动,将广州的发烧热潮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以1992年在黄花岗剧院举办的“天下无双”世界超级音响音乐晚会为例,还是陈浩才先生做主持,地点还是和四年前一样,但器材级别却今非昔比:身材高大的Duntech“皇帝”、“公主”音箱威严而立,4台健硕的Jeff Rowland功率放大器一字排开,讯源则是法国Micromega Trio三分体CD机,全场器材价值超过200百万元(注:当时广州市中心房价不超过1000元/平方)。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音响展会也落户广州。在1992年5、6月间,金絃、昇和、雅典等香港代理商相继在花园酒店、东方宾馆举办了音响展,其中又以5月8日在文化假期酒店举办的“中国首届国际高级音响精品展92”最为轰动。金絃掌门人马濬先生妙笔生花,为本次展会写下了“宁可不知不闻不问,怎可不听不看不想”的极具鼓动性宣传口号,把广州发烧友的心挠得痒痒的,迫不及待地赶来争睹Duntech、Avalon、Jeff Rowland、Harbeth、Micromega等名器的风采。
当时发烧友群情踊跃,情景至今难忘:一开幕,就发生了由于人太多而挤坏电梯的意外事件。而晚上由几位名人主持的发烧讲座更是令主办单位头疼,因为原来打算是每场安排60人,但慕名前来学习的发烧友却多达数百人,把举办讲座的“胡姬厅”挤得水泄不通。这可难倒了看门的工作人员:让他们进来吧,可里面已达到见缝插针的地步了;不让进吧,可发烧友们那份渴望和热情又着实让人感动。最后,还是遵照几位主持人的意见,让发烧友能进多少就进多少。其时正值盛夏,诺大的“胡姬厅”活脱脱成了一个蒸笼,椅子上坐的、地上蹲的、墙边站的全是汗流浃背的烧友。由于人实在太多,不少烧友只能冒险坐到“皇帝”音箱前面的地上,以致主持人要多次提醒大家注意保护好耳朵,以免遭受巨大声压的伤害……
不过,上述的展会基本上只展示某一代理商的产品,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也无法满足发烧友的需要,终于在1994年迎来全行业性的大展——“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这就是后来我们所熟知的“白天鹅宾馆”音响展(2012年前)和“东方宾馆”音响展(2012年后)。《信息时报》Hi-Fi版和广东电台音乐台凭借强大的影响力,以广阔的平台整合各方资源,终于成就这个长盛不衰、在全球位列前三的音响大展!不过第一届展会却不是在白天鹅宾馆举行,而是在侨光路8号的华厦大酒店举行,算是唯一一次的例外了。在当年的11月23-27日,中外音响品牌汇聚一堂,为广州发烧友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
年代久远,当年的记忆已经模糊,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一台国产“实发”胆机,这台(准确地说应该是“座”)胆机浑身乌黑,约有1.5米宽、1.8米高,在立面上布满了数不清的电子管,蔚为壮观。开机时不能一下子上高压,只能由厂家人员缓缓旋转机器立面上方向盘模样的转盘,众多电子管跟着逐渐亮了起来,可惜呜呜的交流声也充满了整个房间……
九十年代初的广州已有许多音响店铺,主要集中在中山六路、解放中路、人民中路一带,主要销售各种产自珠三角的国产放大器、均衡器以及喇叭单元、电子元器件等,放大器印象较深的有先驱、ONE、轰天炮、TF东方、JVEE等几个牌子,其中有个叫“波比度”的还喜欢开膛破肚,尽情展示内里的“猛”料。另外较出名的就是中山六路卖惠威单元的“泛音”和“小旋风”音箱专卖店了。后来在中山六路南侧还出现一家专卖国产放大器的商店,店名忘记了,但其主事人却是一位女强人,因此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那时进口器材还不多,偶有几家店主要销售JVC、YAMAHA、Sansui、Kenwood等日本合并机,不过有两家店却相当有特点:一家是中山五路的“先达”,它不以日本机为主而是偏向欧美器材,那时已经在卖Dual 505.2黑胶唱盘和JBL 4425音箱了,我记得4425当时的标价是4500元。另一家位于人民中路,有天我逛到此店,赫然看见里面摆着一排排其它店铺不曾有过的NAD和ROTEL放大器,便如发现新大陆一般,想起之前有位上海朋友托我打听NAD的价格,就拿起笔记本抄起来,没过多久店主人就皮笑肉不笑地凑过来,问我是不是物价局的……
当时销售进口音响档次最高、品种最多的当属位于北京路的“佳能维修中心”,就连中山五路的文化器材公司等店都无法和它相比,因为这里有McIntosh前后级、TANNOY G.R.F/Westminster、 KEF 104.2等众多梦幻名器。大约90年的一个傍晚我又来到此店,刚好见到一位北方客人在买一套售价为7800元金光灿灿的LUXMAN C-03/M-03前后级,看着店家在数着那一叠又一叠的钞票,对于当时只能将LUXMAN LV-103u合并机当作人生终极目标的我来说无疑是五味杂陈的……
1991年9月海印电器总汇开业,其专业市场的性质改变了以往音响店零散分布的状态,成行成市更容易形成强大的号召力,进一步促进了广州音响市场的繁荣,而像Mission、B&W、Audiolab、Arcam、TANNOY、Whardale等相对平价的英制器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随后金海印电器城、西场电器城、金达大厦、东较场电器城等陆续开业,逐步取代了之前出现的番禺易发广场的地位。
与硬件市场繁荣相适应的是软件市场。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人们使用的播放软件还是以磁带和黑胶唱片为主,一盒港产的陈百强《梦里人》磁带售价是10元,同名专辑的黑胶唱片则是30元,一般进口的古典音乐黑胶唱片则为15元左右,以起义路的中图广州分公司门市部品种最为齐全,此外新华书店、外文书店也有销售,再则就是一些小型的唱片店,例如位于中山六路的“建青”商店。CD在当时属于新鲜的奢侈品,其近百元的售价对于月入两、三百元的工薪阶层来说近乎天价,因此售价相对低廉而音质又好的黑胶唱片便成为了香饽饽。当时中图从国外进口了大批在国外被CD淘汰下来的黑胶唱片,会不定期地在中山图书馆举办黑胶唱片展销会,价格约15元一张,每次都是人头汹涌,“抢”个不亦乐乎。我曾见有位大款级烧友竟然拖了一只松下29英寸“画王”电视机的包装箱来扫货,只要见到喜爱的唱片便往箱里一扔……
1992年之后,随着音响市场的进一步繁荣,人们对CD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在连新路新开的“先科”成为继“中图”之后另一家销售CD的大店,与此同时在“海印”、“西场”、东山、中山六路等地也冒出了越来越多的私人CD店铺。
年代久远,文中涉及的人和事难免有错漏,还请多有包涵。当年羊城音响热潮的兴起是与那时经济蓬勃发展、毗邻港澳、娱乐方式相对单一等因素密切相关。时光荏苒、今非昔比,在慨叹的同时,我不禁对那些仍在坚持的厂家、商家、媒体以及将音响、音乐当作是一生所爱的烧友的敬意更加深厚。路在何方?我认为宣传和引导仍是关键,一如当年的《信息时报》Hi-Fi版和音乐台《音响世界》,只不过在推广方式上应紧随当下新媒体的步伐。而在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商业推广外,不妨增加一些商业味较淡的搭配技巧、器材调试、摆位实战、唱片欣赏等活动,既有利于增加老烧把玩的乐趣,又有助于吸引新鲜血液的加入。一个行业惟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才有希望发展下去,大家共同努力吧。
由于年代久远,当年的照片已经很难找,感谢周道先生提供部分照片,文中所用黑白照片以及报刊杂志画面来自网络,作者是黄亦民先生,在此特别鸣谢。
——END——
相关问答
惠普小旋风音箱知名度怎么样?-ZOL问答
建议你买漫步者或爱国者,性价比不错,买个音箱1000多,不值?你说呢?要是想震撼力,把你家现有的家庭影院接上不是更好回复axpca50a66:不懂装懂的猪1条回答:还行...
惠普小旋风CS20纪念版音箱怎么样?-ZOL问答
音箱惠普讨论回答(6)惠普小旋风很出名,在国产音箱里不错的惠普不是专门做音箱的,而且这音箱是不是惠普的都很难说!不建议购买总体来说性价比一般偏高,但如...
惠普小旋风EL-01音箱,音质如何,什么功放推好些?_住范儿家装官网
最好用用原配的功放推。小旋风EL-01是惠普公司99年出的音响当时赢得是英国的单元4O阻抗50W左右建议用石机推搭配好的石机有马兰士PM-30...
惠普小旋风CS20纪念版音箱怎么样?
小旋风算是国内非常好的厂家,要玩的话至少也得玩维真或写真系列,如果预算充裕还是推荐国际大厂,大厂分频器调的比国内好,中国能做出好喇叭好箱体,但是就调不...
惠普小旋风音响知名度高不高?
[回答]还行,就是贵!它声音清晰明亮、噪音小,60w-80w阻抗:4欧姆灵敏度,市场价800元,建议你买漫步者或爱国者,性价比不错,买个音箱800多,太不值了。要是想震...
欧尚x5旋风冲锋和飓风音速区别?
欧尚x5旋风冲锋和飓风音速都是汽车的型号,两者有以下区别:1.外观设计:欧尚x5旋风冲锋和飓风音速的外观设计风格可能不同。旋风冲锋可能更加运动化,注重动感...
惠普音响到底怎么样?-ZOL问答
音箱惠普讨论回答(5)国内最具性价比的品牌惠普是做HIFI起家的,当年的小旋风知明度相当高。由于走的是发烧路线,受众群体比较窄,所以真正听过的不多,但是东西...
惠普音箱M700MKII配什么功放好?
一套普通的5.1家庭影院其实要不了2万。如果预算充足,可以将主音箱配好一点,B&W,ELAC,听音乐。功放可以用Yamaha或Denon最新的,解码器齐全,还带直通direct模...
montbloc是什么牌音响?
是美宝龙牌子,作为一款发烧级桌面无线蓝牙音箱,这款应该是Wecele里性价比最高的一款,其各项核心功能,似乎都在标榜着高端身份,例如旋风导音技术,能减少音染...
推荐一对无源书架箱,中低音5寸以上
您好,向您推荐三诺N-20G十周年典藏版,产品特点经典升级,线控作,产品外观应用了显得精致复古,红棕色的木纹铁皮,细节做工不俗,音箱前面板搭配有可拆卸黑色防尘网...